【調研】走近非遺——領略金陵刻經印刷技藝之魅力

發布者:伟德国际1949官方网站發布時間:2021-05-02浏覽次數:57

金陵刻經處,了解的人或許并不多,梁啟超曾說:“金陵刻經處是中國近代思想的‘伏流’”。那麼,金陵刻經處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場所?

為了提高同學們對中國傳統印刷技藝的進一步認識,本學期《印刷與紙張工藝》課程,2019級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同學們在肖揚老師的帶領下前往金陵刻經處進行校外實踐調研活動。金陵刻經處是海内外著名的佛教文化機構。由“近代中國佛教複興之父”楊仁山居士于清同治五年創辦,曆經風雨,慧燈不熄,現刻經處是中國佛教協會領導下的佛教文化機構,是全國佛教學研究的圖書資料中心和出版中心,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保護單位。


本次調研活動我們特地邀請金陵刻經處非遺傳承人王康老師,他向我們介紹了線裝古籍書的整體制作工序流程,它由三個環節組成:一、刻版,包括寫樣、上樣、雕刻等工序;二、印刷,包括放版、刷墨、複紙、壓擦、揭紙等工序;三、裝訂,包括分頁、折頁、撮齊、捆紮壓實、數書、齊欄、串紙撚、貼封面封底、配書、切書、打裝訂眼、帖書名簽條等工序。

“金陵刻經”選本精嚴,版式疏朗,刻印考究,紙墨精良,适宜讀誦、收藏、供養,受到各方贊譽,特稱為“金陵本”。

期間,學生們積極向王康老師提問,認真觀摩,氣氛熱烈。

圖為“金陵本”

圖為現場雕刻

圖為正在刷墨

圖為同學們觀摩“金陵本”

接着王康老師帶領我們參觀了經版樓,現藏經版125318片,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收藏漢文木刻經像版的寶庫。 在藏館内,王康老師給我們介紹了金陵刻經處的“鎮處之寶”——18塊佛像版。這是由楊仁山當時請著名的畫家參照了《造像量度經》等有關方面的資料一一繪制,并由著名的刻工精心雕刻而成,有《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圖》、《慈悲觀音像》等。其中,一塊《靈山法會圖》的佛像版刻着97位神态各不相同的佛、菩薩、羅漢,刻工逼真精美,畫面幾無虛隙,但卻層次分明,章法嚴整,盡展莊嚴慈悲的佛相,實在稱得上巧奪天工。

圖為王康老師給同學們講解

圖為王康老師帶領同學們參觀

今年是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周年,金陵刻經處受政府邀請,希望通過傳統的雕版印刷技藝制作一副以建黨一百周年為主題的作品。我們也有幸參觀了刻經處沈師傅制作的過程。

圖為沈師傅制作過程

圖為沈師傅給同學們講解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以人為本的活态文化遺産,它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我們無法推斷出那些令人難以置信的手工傑作花費了制作者多少的時間與精力。快節奏的時代下,已經很少會有人真正地去了解學習這樣的技藝,但殊不知這才是一種更偉大的精神财富。

在本次的調研活動中,同學們對雕版印刷這一非遺傳統技藝有了更深的認識,提高了眼界,拓寬了專業視野。









Baidu
sogou